目前分類:聞與文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網路文章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謝謝 

多數塑膠容器現在多印有三角形的回收標示於容器的底部,

學習辨識這些三角回收標誌內的數字與列出的英文縮寫,可以幫助您挑選較安全的容器質材。

以下列出國際通用的塑膠材料編號

 

塑膠製品類別

標誌符號

塑膠編號

常見容器

特徵

備註

一號:
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脂)

保特瓶、清潔劑

1.耐熱至70℃,勿長期使用
2. 保特瓶大多透明無色,但有些會加色如:淺綠、淺藍等。
3. 圓的保特瓶下方有圓點,瓶身其他地方無接縫。

PET被製造來單次使用,由於不好清洗,容易成細菌溫床,建議用完即回收。
2003年義大利研究發現,保特瓶用了9個月後,保特瓶的水會釋出微量的鄰苯 二甲 酸乙基己及酯(DEHP)。
DEHP
是一種環境荷爾蒙,以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的分類,屬可能致癌的程度,而且發現可能對睪丸具有毒性。
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最近研究也證實,男性體內DEHP含量高時,精子數量較少、精子DNA也會受損。


 

二號:
HDPE(高密度聚乙烯)

厚塑膠袋、塑膠提袋、奶瓶、果汁瓶

1.耐熱至120℃,是相對穩定材質
2. 塑膠袋摩擦會有沙沙聲,多半不透明。
3. 瓶身表面不平滑。

較為安全

三號:
PVC(聚氯乙烯)

水管、雨衣、塑膠杯、保鮮膜

1.耐熱至70℃,環保署宣布逐步禁用。
2. 圓的PVC底部為一條線,與PET差別是在PVC彎摺會有白痕出現。
3. 在太陽下曝曬會變色。

燃燒時也會釋出世紀之毒戴奧辛。 
DEHP(鄰苯二甲乙基己及脂)是種讓塑膠具有柔軟性的塑化劑,會用在PVC的塑膠產品上 
DEHP為環境荷爾蒙之一,可能對睪丸具有毒性

環保署已宣布逐步禁用。

PVC(聚氯乙烯)是焚化爐燒出戴奧辛的首要元兇,基於環境與健康的考量,PVC3號)應該是全民共同減少使用的一種塑膠材料
塑膠3號是聚氯乙稀(PVC),環保署已逐步禁用,因為PVC通常使用上述環境荷爾蒙DEHP。燃燒時也會釋出世紀之毒戴奧辛。


四號:
LDPE(低密度聚乙烯)

薄塑膠袋、牙膏或洗面乳的軟管包裝

1.耐熱至80℃
2. LDPE做成的塑膠袋較柔軟
3. 外包裝塑膠膜軟而易撕也是LDPE

 

五號:
PP(聚丙烯)

豆漿瓶、微波容器、塑膠餐盤
果汁瓶 

1.耐熱至135℃,是相對穩定材質
2.相較於PET,PP硬度較高,且較有光澤。

較為安全

六號:
PS(聚苯乙烯)

保麗龍(發泡)、養樂多瓶(非發泡)

耐熱至90℃

保麗龍遇熱會釋出苯乙烯、壬基酚等環境荷爾蒙
保麗龍(6號)也是應盡量減少使用的塑膠材料。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表示,苯乙烯單體為毒性物質,濃度過高時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引起心律不整,並損害肝臟及腎臟。

七號:
其他,如:常見材質為PC(聚碳酸脂)

水壺、部份化妝品的罐子、微波容器、塑膠餐盤
股東會、百貨公司常用來當做贈品。

1.耐熱至135℃
2. 透明耐摔、被大量使用

PC奶瓶加入95℃熱水,釋出環境荷爾蒙雙酚A
雙酚A讓乳癌細胞增生,也就是說雙酚A有著如同動情激素的相同作用

塑膠7號是目前最常見的水壺材質,

塑膠7號雖然屬於「其他類」,但通常材質是聚碳酸脂(PC),PC因為透明、耐摔,被大量使用。
日本推廣PC材質的塑膠奶瓶,以代替玻璃,後來卻發現會釋出環境荷爾蒙雙酚Abisphenol A)而緊急打住。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表示,雙酚A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失竊的未來》指出雙酚A對人類乳腺細胞有疑似動情激素的作用。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飛爾德曼實驗發現,2-5ppb(十億分之一)的雙酚A就能讓乳癌細胞增生。
也就是說,極微量的雙酚A也能發揮如同動情激素的效果。


毒性消息

相關研究指出,雖然7PC聚碳酸脂材質耐高溫撞擊、還能抗紫外線,但即使常溫下也會釋出雙酚A

相關學者也表示,雖然實驗發現100度高溫之下,7 號塑膠釋放出的雙酚A1公斤8微克,還在歐盟安全範圍內,

不過,10億分之2PPM其實就能誘發乳癌細胞生長,使用上還是有風險。
根據本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抽驗市售以聚碳酸酯塑膠(PC)為材質之奶瓶檢測結果,
其所釋出之雙酚Abisphenol A)量,均明顯低於歐盟及日本標準。由該等數據估算,
嬰兒由奶瓶沖泡牛奶所攝入之雙酚A量,亦遠低於安全攝取量之上限,因此尚無衛生安全上之疑慮。

結論

數字大小跟安全性及耐熱性完全沒有關係 不是越大越好 不要被網路不實消息誤導
號碼為 3(PVC) , 6(PS) 7號中的PC材質 具有毒性 應完全避免使用
號碼為 1(PET)在長期使用下會釋放毒素 應避免重複使用 或定期更換(不能裝熱水)
號碼為 2(HDPE) , 5(PP) 目前相對穩定及安全 (什麼時候會發現危險不知道XD)

 

安媽的結論:看來是不鏽鋼杯最安全了...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年和宗翰家約好4/16要去日月潭賞螢,比活動提早一天開跑

希望今年和去年一樣看到滿坑滿谷的螢火蟲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活動時間:100年4月17日(日)起至100年5月8日(日)止。

辦理地點:分別於日月潭伊達邵地區及水社地區辦理,為維護生態,將不公布賞螢地點
                      遊客切勿摸黑自行前往野外尋找螢火蟲。

受理報名人數:每日以50人為限(額滿為止)。

賞螢時間:每天晚上約7點至8點半

     報名須知: 

     1.     報名時間:自4月1日起至5月8日每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至下午17時
                   (預約報名截止時間為參加日下午15時)。

     2.     報名方式:請上日月潭管理處網站下載報名表(請按此下載),
                 資料填妥後傳真至本處,傳真後請再以電話確認是否報名成功。
                 傳真電話:049-2855593;洽詢電話:遊憩課049-2341242、049-2341243。
               (當日參加人數如未額滿,本處視現場情況,得開放現場報名)

     3.     解說費用:免費。

     4.     集合地點:
                伊達邵地區:德化派出所前(聯絡人:黃先生 0932-689533)。
                水社地區:水社遊客中心(聯絡人:黃小姐0928-560861)。

     5.     集合時間:當日下午6時50分前於集合地點報到,7時出發
                   (如無法準時,請先與聯絡人聯繫)

     6.     交通:平日(星期一至五)遊客自行開車至集合地點,由導覽人員統一帶領至賞螢地點;
             假日(星期六、日)本處提供免費接駁車各1輛。

     7.     活動如因天候等不可抗力因素而須取消,將於活動當日下午17時前於本處網站公告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溢奶、吐奶的處理法

 

2011/01/25 19:33


才喝完奶寶寶就吐得地上都是;有時還呈噴射狀,甚至有一次還從鼻子和嘴巴流出來,著實嚇了Mary一大跳!

怎麼會這樣呢?本文從認知篇、觀察篇、判別篇、疾病篇和照護篇詳細介紹,讓寶寶喝奶順暢不煩惱。

文/蘇祈維;採訪諮詢/屏東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高迪偉;執行/蘇麗華

寶寶一吃完奶後,常常會出現嘴角有些許奶水流出,或是嘔吐量更多一點的情形,

對於很多新手的爸爸媽媽們,一時間會手忙腳亂、不知該如何是好。

現在就跟著醫師的解說,一起了解溢奶、吐奶的原因與應對之道。

認知篇 
溢奶、吐奶的區分 
【溢奶】 
定義:通常幼兒喝的奶水從嘴角溢出來,稱之為溢奶。 
原因:
出生不久的正常嬰兒都會有這樣輕微的現象,會造成這類的情形,是由於生理性的食道下括約肌閉鎖不全。

人類的食道與胃之間有個括約肌,寶寶的括約肌因其力道不夠,才會使得食物容易從胃逆流而上。
【吐奶】 
定義:
如果是從嘴巴以噴射式的動作噴出,就稱為吐奶。

兩者的差別只是在於方式以及動作上的不同而已,都是一般常見的現象,

根據有些醫學報告指出雖然有這樣的情形,但是由於一些媽媽們不覺得有太大的問題,

因此而沒有太多的配合數據,所以在吐的奶量上應該是多少的比例,就沒有臨床上更正確的統計了。

觀察篇 
留意吐奶方式 而非吐的量
一般來說,對於尋求新生兒門診,有六到七成以上的父母有溢、吐奶的問題,其實差別只是在於輕重不同而已

。通常寶寶在出生的第一天,當進食第一餐或第二餐的時候,幾乎就有八成的幼兒會有這樣現象發生,不過多吃幾餐後,症狀就會開始趨於和緩。 
【醫師怎麼說~】 
「寶寶在每次吃奶後,有時只是嘴角溢出一些奶水,父母勿需太過擔心,

因此,該症狀需注意的重點不是吐的量多寡,而是注意是否每次都是噴射狀,或是量大從鼻孔中冒出來的吐奶。」

屏東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醫師高迪偉如是說。

判別篇 
年紀愈大症狀趨緩和消失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在4~6個月大期間,寶寶溢奶、吐奶現象就會減緩,

尤其在6個月大過後,父母會開始添加副食品,例如米糊、其他配方奶等,

這些食物能增加奶水濃度,變得黏稠後,溢吐現象自然就會減少。
 

【父母這時可放心~】
溢奶、吐奶單純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一種症狀,身體狀況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自然緩解。 
如果寶寶體重增加良好 
沒有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 
不會每次噴射狀到肺炎的或是愈噴愈厲害的以上情形,大都可以放心。

【寶寶這時要就醫~】 
反之,如果父母在寶寶4~6個月大的觀察期間,發現異狀就要急時處理。 
寶寶每餐都會吐
甚至在初期一個月有時溢有時吐,看似表面正常的現象,卻在這期間過後頻繁吐出,就要盡速就醫了。

因為,孩子可能是因為先有了先天性障礙,才會導致有這方面的現象產生,這種要靠超音波去排除,也要同步去做治療。

 

疾病篇 
寶寶溢、吐奶嚴重時,高迪偉醫師表示,就要懷疑寶寶是否有以下情形: 
【肥厚性幽門狹窄】
新生兒在1個月大時,如果溢、吐奶呈現噴射狀且愈來愈嚴重,

醫生這時會懷疑是否是因為幽門狹窄,也就是胃部幽門肥厚和收縮異常。 
寶寶喝奶狀況:
喝得慢或是喝不下。
原因:
這些寶寶在喝奶時,不但喝得慢或是喝不下,是因為奶水在通過食道時,就卡在胃部幽門下不去,

最後奶水竟然連著胃酸全吐了出來,其症狀是因胃幽門的環狀肌肉變得肥厚(胃接十二指腸的區域)造成胃出口阻塞。 
治療:
目前雖然造成此肌肉異常肥大的原因仍然不太了解,

但是大部分做手術只要把幽門肥厚肌肉垂直切開,使其變鬆,這樣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照護:
由於是簡單的小手術,傷口很小,爸爸媽媽不用太過擔心,通常只需做一次手術,很少會再復發,

並且也恢復得很快,嘔吐現象幾乎可以完全治癒,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請醫師做個腹部超音波確認診斷。

【胃食道逆流】 
寶寶喝奶狀況:會有溢、吐奶的現象。 
原因:
一般是為生理性結構的問題,人類的食道和胃有個地方叫做賁門,通常從食道到胃本就要避免食物迴流,

但是由於賁門不像幽門有厚的肌肉當關防,其肌肉壓力本來就比較低,因此在正常情況下,還是很容易逆流回去。 
判斷: 
要確定是否有此症狀,可用24小時的酸鹼值監視器診斷測試,其方式是將監控器放到食道中,觀察其酸鹼值。
基本上食道是鹼性的,一當胃食道逆流時,胃酸會使得食道的酸鹼值小於4,即認為胃裡的東西已經跑到食道中。
一般說來,會有5%~10%嬰兒的營養會迴流上去,所以是正常現象,年紀愈大愈會漸趨好轉,2歲以後會完全好。
若監測器一整天測出超過10%以上,就是比較嚴重的胃食道逆流了。
預防: 
胃食道逆流是生理結構的關係,無法不逆流,所以,沒有預防方法。 
不會遺傳,它是一種生理現象,非疾病病理性。 
會隨著時間成長而漸漸消失。 
若是嚴重到需要治療者,大多出現在一些腦性、麻痺肌肉問題、結構問題、神經問題、先天性心臟病、腸道畸形的幼兒。 
特別是發生在腦性麻痺,會比較容易有溢吐,例如:腦傷造成的問題或長期臥床的寶寶,其本身在腦部受傷之後產生麻痺,更容易發生吐奶。
出生過程受傷、缺氧等問題也會產生。

照護篇 
【餵奶後的處理法】 
高迪偉醫師表示,平時只要在餵奶後不要讓嬰兒太快躺下,先維持直立*或將寶寶呈半直立的姿勢,讓地心引力將奶水移至胃中。
可將寶寶頭部抬高約30度,就可以改善狀況。 
但是不建議趴睡或右側躺,因為趴睡容易有「嬰兒猝死症」的問題,而右側躺也要當心變成趴睡。

【外出時的處理法】
平時出門時,要預防寶寶溢奶、吐奶,高迪偉醫師表示,父母可以準備簡單的圍兜、紙巾以備不時之需。

讓孩子平時少量多餐也是可以的。 
不要強迫寶寶喝奶,否則容易造成溢吐。
在餵食的過程中,嬰兒喝到一半發生了吐奶,可先安撫一下,並試探幼兒是否有吸吮動作,

若是,就可以讓孩子繼續喝奶。若沒有先安撫,寶寶也可能因為生氣、躁動,增加腹壓而導致吐的現象。

多方面吸取相關資訊更安心 
總而言之,溢奶、吐奶不會有太多的問題,除非是先天性疾病的嬰兒,才會導致嚴重性的嘔吐奶水,

對於此類的觀念,高迪偉醫師建議父母親們,除了平時可以多去參加各地的媽媽教室外,

多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也是很好的方式,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美國當地,也常提供類似的服務,讓準爸媽們更加安心。

打嗝有幫助嗎?
許多新生兒的父母通常都不清楚溢奶、吐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自然對於寶寶吃完奶後,

是否要繼續拍打至打嗝,就容易有誤解的觀念,高迪偉醫師建議爸媽們,

打嗝對於溢奶、吐奶是沒有太大的幫助的

這個現象跟成人打嗝的狀況其實是一樣的,

尤其吃母奶的幼兒,因為含的緊密,吸入空氣不似吃奶瓶的多,不見得都會有此現象,

若拍打超過15分鐘,仍舊沒有反應,這樣的動作是更加無義的。

一般說來打嗝只能讓孩子舒服一點,對於溢奶、吐奶沒有助益,

從前的媽媽們,對於打嗝也不太認同,認為拍打動作也只是想讓奶水更快進入肚中而已。

~原文刊載於2006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安最近的確是進到反抗期了
意見超多,而且什麼都要試試看,試看看會不會被制止,有時真把媽咪氣死了
謝謝翰媽咪的分享
2011/01/21 10:40

案例:東東兩歲半了,以前一直是一個快樂、隨和討人喜歡的可愛寶寶。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總愛發脾氣,

彷彿任何事都要滿足他的願望,不然就發犟、吵鬧!

一次洗好澡後,他仍然坐在浴盆裡玩水,

媽媽考慮到天氣已轉涼要把他抱起來穿衣,可東東還未盡興,試了幾次後還不肯起來。

於是媽媽硬抱起他,沒想到“風暴”來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特哭了半個多小時,

哭得面色醬紅全身是汗,掙扎中幾次差一點兒碰傷了頭,還驚動了鄰居。

最後媽媽湊巧給了他一隻平時最喜歡的小汽車而立刻止住了哭鬧,漸漸入睡。

對了,東東還有一個新的習慣,

不管大人說什麼話,也不管知道不知道是乾什麼,

總是愛加個不字,比如讓他吃飯,他就說不吃飯。

吃飯是他懂的詞彙,可有時東東根本不懂媽媽說的是什麼,還是要加個不字,

有一天,媽媽跟爸爸說:“現在有許多親子遊戲班,要不也給東東報一個吧。

”爸爸還沒來得及發表意見,正在旁邊玩積木的東東大吼了一聲:“不!”嚇了媽媽一大跳。

媽媽想不通:“我們家孩子小時候挺乖的,怎麼現在老和大人唱反調呢?

 甭管你讓他幹什麼事,他說的第一個字就是'!'”。

 

分析: 

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有這種體會:孩子到了兩三歲就開始不聽話,

經常和父母頂嘴、說反話、發脾氣。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在三歲左右,幾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會出現持續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

這個反抗期是兒童心理髮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心理上稱為“第一反抗期”。

突出表現為:心理髮展出現獨立的萌芽,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好奇心強,

有了自主的願望,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行動,

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對和製止,就容易產生說反話、頂嘴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兩三歲兒童會有反抗期呢?

 

首先,這是因為兩三歲兒童在動作能力方面的發展。

他們身體活動能力已經較強,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因此他們就渴望擴大獨立活動範圍,不斷嘗試去獨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這些要求往往會受到家長的阻攔和限制,因此就會產生反抗。

 

其次,這是因為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

原先,兒童還不能區分自己的意願和別人的意願。

現在,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讓“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因此,他們就想頑強地表現自己的意志。

但是這種表現往往與成人的規範相抵觸,於是孩子就會有挫折感,從而導致反抗行為。

 

第三,這是因為兩三歲兒童在許多方面發展得不成熟。

兩三歲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他們感到不滿,

就會以直截了當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吵嚷、哭鬧等。

他們不會像大些的孩子那樣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

因此往往被大人認為是故意作對。

其實,他們無非是忠實於自己的想法,並非針對某個具體的人。

兩三歲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也還不高,他們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因此常常顯得死心眼兒。

他們的時間概念還不強,因此哪怕告訴他只等五分鐘他也不能忍耐,

凡想做的事情必須立即去做。 這些都會導致兒童的反抗行為。

 

反抗不一定是壞毛病

 

曾有專家做過這樣的研究:

將兩歲至五歲的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幼兒中,有80%長大以後獨立判斷能力較強;

反抗性較弱的幼兒中,只有24%長大以後能夠自我行事,但是獨立判斷事情的能力仍比較弱,常常依賴他人。

因此,專家認為,反抗行為有時侯意味著孩子有其獨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預也不受支配,

這正是孩子發展判斷力的良好時機,值得父母重視。

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從你,那麼他的判斷力自然就難以發展。

 

所以,對於兩三歲至六歲的孩子,反抗不是什麼壞毛病。

做家長的為何不能突破傳統的束縛,勇於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許他反對你的做法呢?

概是因為所謂的自尊、面子問題吧!如果這時候你能夠想到:

孩子的反抗並非反叛,而是一種表達他自己的方式,

你是不是會放下你的虛偽的自尊,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所以,可別小看這個不討人喜歡的反抗期,它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

父母教養態度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

因此父母應該做到: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到了兩三歲,喜歡跟父母說“不”,

這是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

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要求有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

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選擇性。

此時的父母對他們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

如果孩子必須順從你的意願,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要這樣”或“不許那樣”,

而要以平等的姿態,徵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餘地。

如“等你看完這個動畫片就去洗澡,好不好?”“你是先玩積木,

還是先看圖書?”既維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又樂意聽你的話,就不會輕易跟你說反話了。

 

2、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例如,有些事是孩子必須做到的,而且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如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睡覺,爸爸媽媽最好不要給孩子有選擇的餘地,必須嚴格執行。

有些事是孩子可做可不做的,而且又是孩子不願意去做的,那就乾脆不要求。

孩子正玩得興致勃勃的時候,爸爸媽媽必須尊重孩子,徵求意見,

給孩子留思考時間,或讓他玩完,或許諾他做完事再玩,讓他能夠逐步接受。

爸爸媽媽切不可先強制壓服,引起孩子大哭大鬧,

然後又讓步依順,不然會養成孩不服從成人要求的習慣。

至於什麼時候要求、管教孩子,應該“以不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為原則”。

當你本能地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或準備降服孩子的反抗行為時,

勸你“不”字緩出口,想一想孩子的要求和行為是否危及生命、健康和道德,

如若不是且放他一馬,這樣也許會給大人添些麻煩,

但想想你的耐心將得到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回報,多值得!

 

3、相信孩子,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父母過度保護,往往也是導致孩子說反話的原因。

好奇心的驅使,強烈的自主願望使孩子什麼都想去試,什麼都想去做。

過度的包辦代替,會使孩子失去許多學習探索的機會;而一味斥責、制止,又會發生頂牛現象。

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滿足他的好奇心。

比如他想到雨地裡去玩,你就給他穿上雨衣、膠靴去玩吧;

他要自己穿鞋,就讓他去穿,等他鞋和腳對不號時再去幫他;

要洗衣服,給他一塊肥皂,隨他去洗自己的手帕、襪子;

想掃地,讓他掃,哪怕越掃越臟……

當然,父母的幫忙是必不可少的,給他理理袖子、繫繫鞋帶、丟丟垃圾等。

充分相信孩子,讓他們在滿足合理要求、親自實踐的同時積累經驗,

體會成功的歡樂,這樣孩子就不容易養成和父母說反話的習慣了。

 

4、不能嬌慣、放縱孩子。 

孩子喜歡跟父母說“不”,本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如果聽之任之或百依百順,

就會形成孩子任性、驕橫的性格。

因此作為父母,對那些總是用說反話來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任性的孩子應該:

(1)心平氣和地講道理,介紹有關知識,說明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執拗行為的發生。

(2)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用另一種使他更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從而使他放棄那個不正當的要求。

(3)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明確表示父母的態度:

    不合理的要求,再鬧也不能滿足,然後立即走開,用冷處理的方法來終止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對付孩子反抗的小技巧:

 

1、用選擇式的問題向孩子發問。

  如天氣冷了,媽媽想讓孩子戴頂帽子,可採用徵詢的口氣引導孩子:“你是戴紅顏色的帽子,還是戴黃顏色的帽子呢?”

 

2、讓孩子做事應提早通知。

  如媽媽讓孩子吃飯,應提前在飯好前提醒孩子:“看完這本畫冊,我們就吃飯。”

 

3、成人表面“順其言”而實質“反其道”。 

 如炎熱的夏天,媽媽希望孩子多喝一些水,孩子不肯喝,

媽媽可說:“如果你現在不想喝就別喝,等你感到渴了再喝。

我可想多喝一些水。”孩子看到媽媽喝水,很可能會跟著要水喝的。

 

4、要寬容並善於等待。 

 逆反心理在兩三歲(也有早一點,晚一點的)時比較嚴重,

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出現一些不聽話的現象,

如果不是原則性問題,就不必抓住不放,嘮叨沒完,過了一段時間,他會控制自己的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翰媽咪分享)

讓孩子自己做四大觀念,放手更容易

本文作者﹕李佩芬、陳念怡

放手的過程,其實就是創造「選擇並承擔後果」的機會。美國知名教養專家芭芭拉•柯盧梭(Barbara Coloroso)曾要父母自問兩個問題:這事是否攸關生命或關乎道德?若答案肯定,那就該干涉;但若不是,那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大人的任務,是把必備的生活技能教給孩子,至於孩子做得如何,責任與後果就還給孩子。

親子間的關愛與擔憂,是天性。歸納學者說法,在孩子逐漸從幼兒成長到學齡兒童的過程中,大人無法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的原因不外乎:對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擔憂孩子受到傷害、怕孩子做不好受到評價而感到沒面子、甚至是難以面對「孩子不需要我」的失落等。總是難以克服「讓孩子自己做」的盲點?以下四個觀念,或許能有效幫助你跨越障礙:

 

觀念一、鼓勵參與,多一點
掌握孩子的發展階段,順勢而為,是讓放手得以站在「借力使力」起點的重要關鍵。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指出,學齡前孩子的發展重心在「自主與進取」,學齡孩子則是「勤奮與好奇」。若能善用孩子在這些階段所展現的天性,用鼓勵、邀請的方式,請他們共同參與,孩子較能樂在其中。而這也是為什麼諸多教養理論均指出,「培養習慣從小開始」的原因。
蒙特梭利教育也以「學習敏感期」來稱呼幼兒「某段時期內,對某些事物特別感興趣,且反覆操作樂此不疲」的天性。在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開設蒙特梭利課程的程鈺菁指出,學齡前正值感官敏感期階段,這段期間孩子會什麼事都想嘗試「自己做做看」;但若大人一味阻止,從蒙氏理念來看,則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大好 良機。
例如許多蒙氏園所會捨棄不鏽鋼材質,而採用陶瓷杯碗做為孩子的餐具,甚至放手讓大班孩子使用筷子。這是因為蒙氏教學認為,學齡前孩子天性就是愛用「跟大人一樣」的東西,所以會儘量採用與現實生活相似的器具;就算不慎打破,也認為背後蘊含莫大的機會教育。如小小孩子無法自行善後,但老師把碎片用報紙包起來後,「最後丟到垃圾桶的動作,也一定要求孩子自己去做,」程鈺菁說,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丟掉」的動作,也是學習參與、自我負責。
在家庭裡,總動員式的親子參與,則是讓家事生活變好玩的誘因。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大人的陪伴可提升兒童學習效果,萌生躍躍欲試的動力。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大人對家務採取逃避敷衍心態,便很難激起孩子對家事的熱情。
像日本親子家事專家辰巳渚便建議,父母可事前與孩子進行分工討論,妥善分配工作內容與分量。如可從分內生活自理的事情開始,接著再鎖定孩子有興趣、且能力所及的家事,以免孩子因負擔太大或沒興趣,讓家事變成苦差事。
觀念二、具體與正向,多一點
語言具體步驟化,態度積極正向,可讓放手的過程更容易。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等多本親職心情札記,也為國小孩子設計「小廚師」一日活動的蔡穎卿,愈來愈能體會「具體溝通」的重要。
如她帶小廚師活動後,逐漸不再用類似「整齊、乾淨」的模糊字眼,而改說:「麻煩把這二十個杯子,從那兒端到這個檯子上,然後每三個一排,每個杯子的耳朵都朝向同一邊。」透過具體描述,讓第一次參與廚事的低年級孩子,也能成為「可以交託重任」的一日員工。
強調生活自理的蒙氏教育中,也不時可見這種「拆解」的精神。程鈺菁指出,培養自理能力,「生活中處處是機會」。不必花大錢買教具,只要掌握慢、具體拆解、關鍵處清楚示範的原則,當一步步看到孩子從「不會」到「逐漸會」的成長,父母就比較能累積對孩子能力的信任。
除步驟具體外,在鼓勵孩子的自立與獨立行為上,隨時保持正面鼓勵的態度很重要。
梅德哈絲在揭舉父母鼓勵孩子獨立的二十個好習慣中,第一條便是「避免悲觀的言語」。與其說「那沒有用」,倒不如說「那值得一試」;與其告訴孩子「這麼重,你搬不動」,不如改說「假如你覺得太重,我可以幫忙」。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也觀察到,當孩子無法表現出自立行為時,若家長的想法是「我只是還沒有找到適當方法、策略需要調整」,父母就比較能持續鼓勵孩子。同樣的,當孩子將自己的好行為歸因於「我很努力、我是可以的、我做得到」的自我能力上,帶動其他自立行為的機率就大大增加。
觀念三、幽默與裝懶,多一點
忙碌的母親,如何不再被「母性本能」壓得喘不過氣?面對滿屋子待辦事項,用點「調皮、找樂子」的心情與智慧,有助為人父母者改頭換面。
淡江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曾帶女兒看「灰姑娘」芭蕾舞劇,沒想到女兒就此愛上角色扮演,經常要求媽媽配合演出。角色從天使、王子或南瓜都有,直到有次,她被女兒指定演「壞後母」,發覺那真是一次「愉快無比的演出」。
她回憶,壞後母只要插著腰、動動嘴,就能「天經地義」要求女兒收好玩具、吃飯不得離席。即使心有不甘,但她只需提醒「灰姑娘要聽從壞後母指令」,女兒便會認命呈現女主角前半期卑微無奈的遭遇。
「既然當『壞媽媽』可喘口氣,現實中為何要處處受限於『好媽媽』的框架?」那次經驗,讓柯志恩幽默寫下「完全惡媽守則」一文,鼓勵媽媽抽離油麻菜籽形象,優雅的撐把洋傘,走在孩子後面。
如「絕不多做」守則提到,幫孩子多做一點,是剝奪他們學習的機會,影響往後大肌肉小肌肉甚至大腦發展,這個罪可擔不起。所以千萬克制點,不要手癢!更重要的是提醒父母不必與「完美主義」畫上等號,適性的「馬馬虎虎」才是生活最佳狀態。
類似這種「懶父母教出好小孩」觀點,黃倫芬詮釋,可說是一種「策略性的懶」或「裝傻」,多留點機會讓孩子自己負責,你會發現孩子的潛力,其實超乎你的想像。
觀念四、適性適齡,標準低一點
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年齡呈現正相關,在生活訓練時應該給予適齡的挑戰。與其要一個二至四歲的孩子幫忙洗碗拖地,不如先從排碗筷、拿報紙、擦桌子等簡單的練習做起。不妨事前幫孩子準備合適的工具,例如小刷子、小塊抹布、兒童圍裙等,讓孩子做起家事來更順手。此外,事前大人可先示範一遍,教導步驟和要領。
台灣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教授林佩蓉強調,培養小小孩的良好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父母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以及能「忍受」一段混亂期的心胸。
如孩子想抓著湯匙吃飯,有些長輩或外傭會因小孩容易把飯菜掉滿地,增加善後清潔工作負擔,乾脆自己餵比較省事;有些則肇因不信任,哄著孩子「你不會拿,大人才會」而阻止動手。
事實上,像舀湯、扣扣子等肢體精細動作,都需透過日常反覆練習才會純熟。林佩蓉建議,父母應善用孩子每一個「我想學、讓我試試看」的時機,順水推舟讓他練習,並把腦筋花在「如何減少後續麻煩」上,才是根本之道。
像怕孩子吃得亂七八糟,可在桌上或地上鋪報紙,方便收拾;若覺得孩子舀液體的能力還不好,可先給他小米果等固體食物練習,掉在地上也較易清理。
面對已經進入青春期的大小孩,家長要懂得分封「領地」,並適度降低預期標準,學會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主動做事的動機,才能適度放手,有效減低衝突。
人稱「家事女巫」的林素芬舉例,如經常成為家庭衝突點的「襪子」,一定就有家庭成員不會乖乖放到洗衣機旁,她的解決之道就是「買個漂亮的垃圾桶放在客廳或浴室,讓大家就近丟」;嫌配對襪子很麻煩?她就一次買同樣顏色二十雙,「媽媽時間寶貴得很,不能把時間都花在配對襪子上,」她這樣告訴孩子;孩子房間總是亂七八糟?她的應對之道就是「亂裡面,別亂到外面」的界線,由小孩自己負責面對自己房間髒亂的結果。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林素芬愈來愈體會到:只要確認孩子「非不會也,只是不為也」,那麼唯有激發孩子自己想改變或學習的動機,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林素芬當年從連洗衣服都讓同學傻眼,變成今天知名的家事專家,就是在擔任日商公司祕書時,接觸到日本《家庭畫報》雜誌後,書中一頁頁精緻無比的文章與照片,激起她追求美好生活的動機與熱情,成為她鑽研各式家事妙法的動力。

(好的觀念希望分享給更多人,若有侵權,請告知,謝謝)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帶安安去玩玩,好像很有趣,上個週末才去廣場跑跑跑

安安整個超high

2y2m新市政府跑跑跑.jpg 

台中聖誕樹點燈活動

◎地點: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前廣場(文心、中港路口)

◎時間:12/10~12/31

◎主題:新市政中心廣場將設置一座20公尺聖誕樹,聖誕火車穿越聖誕樹下方並繞行新市政中心廣場,

象徵中縣市合併聖誕報喜

◎活動內容: ˙

12/10 17:00市長點燈後啟動聖誕快車 ˙
12/11~26每周六、日與聖誕夜都有不同主題晚會 ˙
12/12~30每周日~周五每晚都有「電影之夜」 ˙
12/10~31 19:00~21:00免費搭乘聖誕快車 資料來源:台中市新聞處

圖為火車穿越20公尺高聖誕樹模型。台中市新聞處提供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WPwCBxGFfc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孕婦營養
 蛋白質:構成新生兒全身細胞、組織、器官。缺乏時易水腫、貧血、易形成過敏體質。
    蛋白質缺乏型的貧血:溶血性貧血,是紅血球破壞速度超過製造速度的一種狀況。 


 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維生素A主要來自於動物,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於植物,
    β胡蘿蔔素為維生素A的先質,掌管身體黏膜之形成。
    形成「視紫」維護眼睛健康(避免乾澀、畏光、夜盲、飛蚊症)、皮膚(乾粗)、
    青春痘(皮脂腺失調),避免呼吸、消化、泌尿各系統之發炎及結石。提升免疫系統,
  (胸腺為免疫系統的大本營)。為抗氧化劑。
    懷孕前若補充足夠,可避免子宮角化(角質化)而導致流產。(懷孕前多補充,給胎兒良好的孕育環境)


 維生素B:缺乏時易疲倦(肝功能)、緊張、貧血(維生素B12及葉酸是製造生命物質DNA之重要原料,
    因為DNA合成不良使得血球無法成熟,於是血球變的虛胖而總數減少,造成所謂的惡性貧血又稱巨球性貧血)
    、孕吐、消化不良、早產、流產、畸形兒。
   (貧血:缺乏B6、B12;孕吐:缺乏B6;畸形兒:葉酸;懷孕前就需開始補充)

 

 維生素C:抗壓力、增強抵抗力、皮膚美白、解毒(若服藥時,同時補充一方面可減輕藥物毒素傷害,另一方面又可增進藥效)
   、預防早產。(可幫助鐵、鈣之吸收)、維生素C亦為抗氧化劑,亦稱為「21世紀的萬靈丹!」


 維生素E:避免肌肉無力,影響如:母親生產時子宮收縮無力、嬰兒出生後之頸部及肌肉無力、
    貧血(地中海型貧血及海洋性貧血非補充鐵,反而要補充維生素E,因血球細胞亦被破壞,需由維生素E保護避免氧化。)、
    維生素E亦為抗氧化劑(黃疸:嬰兒初生時,因抗氧化能力不足,導致眼部直接接觸空氣導致黃疸)、
    預防靜脈曲張、手腳冰冷(維生素E有助血液循環之順場)、荷爾蒙失調、不孕…
    且避免因生產時間拉長導致嬰兒缺氧,所以又稱做「生育醇」(青春不老藥;幫助順利生產)


 抗氧化劑:維生素ACE為抗氧化劑,抗氧化=抗癌=抗老化。


 卵磷脂:構成羊水、保護胎兒、活化細胞、避免便泌及自律神經失調、幫助胎兒腦部發育。
   (預防產後憂鬱症),乳化脂肪(乳化血管壁脂肪,避免血液粥狀化及血管硬化,預防新血管疾病。)體內環保要素。


 纖維:預防便泌、降低膽固醇。有助糖尿病患者血糖穩定。體內環保要素。


 大蒜:促進新陳代謝及血循環、提高其他營養素之功效。(可抗癌),有助消化、解讀、預防感冒。體內環保要素。


 魚油:幫助胎兒之眼睛及腦部發育健全、降低膽固醇、抗過敏。
  (胎兒腦部發育在媽媽肚子裡第20-40週約發育80%,出生後僅剩20%;含豐富DHA,活化腦細胞。)


 葉酸鐵:預防貧血、嬰兒腦神經管缺陷、新生兒體重過輕、幼兒智力過低。
    (懷孕前就需開始補充;孕婦所需量為一般人的3倍)


 鈣鎂:構成胎兒全身骨骼(避免胎兒太小、母親牙齒脆弱及腰酸背痛)、穩定情緒、
    提高睡眠品質、預防抽筋、減輕生產陣痛。有助產婦骨盆腔之收縮(產婦產前關節較鬆弛)。 



其他筆記:

 孕婦懷孕期間大致上會胖12公斤,本身胖大約六公斤在腰腹臂胸,其餘為胎兒。
 小孩天生的健康,影響出生後是否好帶。
 孕婦懷孕後期太重時,可利用代餐(保適重)代替點心。
 全身除了膽汁、尿液之外,其餘均為蛋白質組成,所以胎兒的健全也需要充足的蛋白質。
 水腫的原因是因為懷孕後期壓迫到腎臟。
 天生的貧血會造成BABY的IQ較低。
 除了基因問題之外,天生的過敏可利用飲食改善。
 子宮是否角化可看生理期時,是否有血塊。
 醫院會利用B6減輕孕吐,但若大量單一補充,而非補充B「群」會有造成流產之虞。
 懷孕時,因不可以隨意用藥,所以可以利用維生素C來增加免疫力。
 黃疸:缺乏維生素E,使胎兒出生接觸空氣時造成紅血球破裂。
 麻油雞:坐月子時食用,是因麻油含維生素E,雞含蛋白質。
 產後憂鬱症:生理(因荷爾蒙失調)、心理(多了一人)…
 姙娠毒血症:因膽固醇過高。
 如果固定到一般婦產科產檢的孕婦,要偶而到固定一家大醫院去產檢,
    避免在生產時遇到緊急狀況時,有設備良好且有記錄的大醫院有救助。
 新生兒施打疫苗,盡量不要到衛生所,台灣衛生所品質較差。
    台灣採用之疫苗大多有副作用,如要施打無副作用的,需自行付費。
 懷孕過程容易癢,是因缺乏鐵的貧血
 鐵的補充,要經二個月才會看到改善
 如果父母親皆有地中海型貧血,可能會造成胎兒重症
 並非所有貧血都是「缺鐵性貧血」如果為地中海型貧血,不可以補充鐵,需補充維生素E。
 孕婦每天盡量喝一公升的牛奶。乳糖不耐症者,需多補充蛋白質及鈣、鎂…
 小魚干的納含量太高,吻仔魚不含鈣但含豐富膠質(蛋白質+維生素C)
 嚴重的骨質疏鬆也會疼痛
 鐵質、鈣質在35歲前是可補充的,還有吸收力,35歲之後補充是避免流失造成健康失衡。
 刻意補充荷爾蒙易致癌,可食豆類(含荷爾蒙)。
 缺鈣時容易抽筋、食物回流(避免的方法要少量多餐,不要吃飽就馬上躺下)
 媽媽懷孕時的情緒,會影響到胎兒的月亮星座唷~所以胎教很重要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菁英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撰文者:尤子彥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陳凱倫,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檢調聲押禁見,就連證嚴法師都嘆「親人難渡」。菁英型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您的瀏覽器可能無法支援顯示此圖片。

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親子陪伴」、「自我承擔」是唯二解藥。

「若能折壽喚回寶貝兒,我心甘情願……。」一月二十四日,身為慈濟人的大愛電視台主持人陳凱倫舉行記者會,聲淚俱下談十九歲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羈押事件。鏡頭前,陳凱倫眼神盡是無助,和保持公益形象、長期在「大愛會客室」傳播善念的他,形成高度反差。  
高知名度、社會資源豐沛的陳凱倫,是許多人眼中的OK爸媽,為何教養出涉賭圍事的NG寶貝?  
記者會上,陳凱倫自述,他最擔心兒子此時剃了光頭關在裡面,「他很天真,跟我一樣天真,」「他七個月前交到一些行為比較偏差的朋友,可能是我們疏忽了,」陳凱倫希望外界再給「銳寶貝」自新機會。  

心態不OK  
重視形象甚於子女、自認無所不能
  
然而,看在擁有豐富家族治療臨床經驗的專家眼中,青少年行為偏差根源,並非來自壞朋友等外在環境,而是家庭本身。  
 
家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一、父母重視自身形象,甚於子女實質問題;二、父母扮演全知角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法誠實面對教養困境。  
「到這個時候,陳凱倫想的還是自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陳凱倫父子是典型的名流教養症候群,當遭遇教養困境,這群重視公眾形象的父母親,先想到的是外界看待他的眼光。  
拿「交到壞朋友」當託辭,背後就存在這樣的心態,王浩威憂心,這句話透過媒體,間接傳到陳銳耳裡,陳銳心裡冒出的OS(對白)會不會是「又來這一套!你們老在演自己的戲」。陳凱倫接受媒體訪問時坦承,他曾對兒子說過,「如果再出狀況,可能讓老爸丟工作。」  
 

管教不OK  
孩子偏差寧自力救濟,終變成包庇
  
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直言,這群父母得先捫心自問,自己人前、人後的形象是否一致?心理學「鏡像理論」認為,子女經常只是複製父母的人格特質。

把個人成就當作人生軸心,維護職場強人形象,也導致這群高社經地位的爸媽們,當子女出現偏差行為警訊時,寧自力救濟,也不輕易向外界求援。  
根據報載,陳銳兩年前就因加入幫派,成為學校頭痛人物,陳凱倫夫妻屢次動用私人關係和學校交涉,甚至代為清償陳銳在外數十萬元賭債,但問題仍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甚至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台北市天母蘭雅國中校長尤玉莞觀察,菁英型父母對教養子女具強烈主見,未必百分之百認同學校教育,他們甚至有能力選擇學校。從陳銳的個案看到,出現偏差行為警訊,父母為維持自己強勢的全知角色,傾向合理化子女偏差行為,但卻不自覺落入過度保護甚至包庇的心態。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戴伸峰分析,家庭教育、學校規範、社會法律,是青少年犯罪預防的三道循序護欄,
OK爸媽傾向在家庭內處理問題,不讓學校規範介入,一旦家庭教育無效,「一出問題就會很大條,」直接跨過第二道防線,一腳踩進法律的紅線區。  

教養不OK 
將大人世界的高度競爭,複製子女版
  
專業形象擺在第一,加上不輕易示弱的防衛心態,是OK父母最常替子女設下的兩道教養迷障;加上無止境的競爭和比較,肩頭上的不可承受之重,常讓NG子女跌倒後無力爬起。  
先生在竹科園區上班的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家裡有一對就讀國小的女兒,一天,六年級的姊姊問媽媽,「班上只有我沒去補才藝,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李慧貞驚覺,竹科電子新貴幫子女強化「競爭力」的激烈程度,連女兒都備感壓力。  
李慧貞說,竹科園區上班的爸媽,不但工作高度競爭,連小孩成績也被當個人競爭力的一部分。若上司和下屬的子女同校,主管就存在兒子成績不能輸部屬女兒的莫名比較心態,且篤信花錢補習就該有效果、有投入就該有產出的生產邏輯,孩子考九十分,父母眼中看到的是沒拿到的十分。

回到陳銳個案,陳凱倫在記者會上坦言,拿下金鐘獎那一夜,兒子曾對他說:「爸,做你的兒子,好大的壓力。」  
「竹科新貴從職場上內化的思考邏輯是良率、SOP(標準作業程序),」李慧貞說,因此,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父母不是要求他補更多習,就是想辦法送國外,以為找到解決問題的速效捷徑。  
王浩威形容這群OK爸媽,提供的是「功能過度發達」家庭,加上缺乏自我反省,埋下依賴、反叛、邊緣化的NG小孩症狀種子卻不自知,外在環境只是或早或晚,啟動一連串偏差行為的扳機。  
 

走出困境處方一 
掌握十年陪伴黃金期,大量對話  
然而,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親子陪伴」、「自我承擔」是唯二解藥。  
對多數面臨職場高度競爭壓力的雙薪父母來說,一趟親子旅行或徹夜促膝長談的陪伴,往往是遙不可及的奢侈。更何況,子女繁重的課業壓力,總是比慢火加溫才能營造的親子關係來得迫切。OK父母們總會舉手發問,在極度壓縮的時間,如何達到「重質不重量」的親子溝通效果?  
「很不幸,你期待的這個答案並不存在。」游乾桂、汪培珽,兩位親子書籍暢銷作家,不約而同給了相同的回答。  
「得先有量,才能談質,」游乾桂強調,
賺更多錢享受成就感,還是多陪孩子經營幸福感,就像魚與熊掌無法得兼的選擇題,如果OK爸媽的人生清單中,金錢事業仍重於一切,要維繫成功的親子關係,無異緣木求魚。  
提出「父母保存期限最多十年」主張的汪培珽同樣認為,對OK爸媽來說,「用錢養孩子」比「用時間養孩子」容易,但寶貝成長歲月一去不回頭,
五歲之前子女依賴你的保護,十五歲之後開始尋求獨立,錯失五歲到十五歲至多十年和孩子深度對話的黃金期,等於自己先舉牌放棄扮演父母親的角色。

「大量對話重要性在於,沒讓寶貝有機會開口,有些事你一輩子永遠不會知道,」汪培珽觀察,吝於花時間陪伴子女的爸媽,多半給零用錢給得大方,他忙於工作的先生就是如此,女兒要兩百他卻硬塞五百;全職媽媽的她,零用錢就給得錙銖必較,「我敢不給,因為我總陪伴著她們姊妹。」  

走出困境處方二   
教兒女自我承擔,避免關愛變溺愛  
游乾桂提醒,協助孩子們練習承擔,更是親子陪伴不能少的功課。他舉例,早年農業社會,子女放學後得燒柴煮飯分擔家務,就是一種承擔;以他自己為例,每年會告訴孩子今年家中收支狀況,也能彼此共同分擔家庭壓力,「練習自我承擔,是避免對寶貝的關愛氾濫成溺愛,不能失守的馬其諾防線。」  
游乾桂認為,OK爸媽習慣一肩扛起全家壓力,「我那麼辛苦,你就得聽我的」,心態如此自然想下指導棋;但
只有讓子女分擔父母壓力、面對挫折,讓出子女自我茁壯的空間,才是OK的教養心態。  
NG小孩從來不缺的,是追求完美的OK爸媽,但成長最需要的陪伴與承擔,卻極匱乏。期待NG小孩變回OK小孩,每位父母身上,其實早已備妥解方。

延伸閱讀:1分鐘確認你和子女的親密關係 
1、不管多忙碌,我每天和孩子至少有20分鐘獨處的時間。  
2、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心情愉快的狀態多過心情差的次數。  
3、和孩子在一起,我經常摸他的頭、拍肩,或者是彼此擁抱。  
4、孩子說話的時候,我能耐心的聽完。  
5、和孩子對話,除非必要,我不會說「你應該……」、「你最好……否則」、「你再……我就要……」。  
6、孩子願意經常告訴我,學校生活許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7、出門旅遊之前,我會先和孩子溝通行程。  
8、我要求孩子的每一件事情,自己也都能做到。  
9、我會把工作上遭遇的壓力,找機會說給孩子聽。  
10、我同意,孩子的快樂比成績重要。  
請計算「是」與「否」各有幾個,再看測量結果: 
 
1. 超過5道題目答案是否定的,親子關係亮紅燈 
→ 今天別加班,快回家補修親子學分。 
2. 超過5道題目答案肯定,親子關係亮黃燈 
→ 寶貝成長不等人,別拖延,立刻做就對! 
3. 10題都答「是」,親子關係亮綠燈 
→ 趕快把這樣做的好處,分享給你認識的父母們。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文刊載處http://www.naer.edu.tw/pcontent/TeachActive/u_ActiveFrame.asp?id=150&ProgramID=140
 
 

作者 李駱遜

以往在談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時,許多專家、學者大都只從心理或認知的角度來分析兒童的各項能力發展,探討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會些什麼,不會什麼,以及他們學習的歷程(如何學習)等。

近年來,因對兒童的各項研究愈來愈多,而且是從許多不同的方向進行探討,例如文化、社會、歷史、醫學(神經心理學)等,讓我們對兒童在學習與發展歷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和了解,因此在教導與協助解決他們的問題時,就不再僅從心理學的角度思考,還能涵括其他的層面,才易發現問題的癥結,也才能針對偏差行為或學習障礙對症下葯,幫助兒童在身體成長、人際關係、行為表現、語言表達、課業學習等方面都能有正常的發展,同時也解決父母親教養子女的困擾。

對嬰幼兒來說,年齡愈小,其成長與發展受生理與環境的影響愈大,若能對這些方面有個基本的認識,預防問題的發生,或早期給予適當的療育,隨著年齡的成長,則會減少伴之而來的一些障礙與偏差。感覺統合即是介紹在兒童發展歷程中生理與環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

一般而言,嬰幼兒期(3-8歲)是感覺統合發展的關鍵期,和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比較起來,若無身體健康或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下列的一些徵狀,就要儘快找醫生、職能治療師、復建治療師等做進一步的檢測,了解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

  • 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 走路莽撞,常會撞到桌椅或碰掉桌上的東西,是視知覺的問題,對自己和物體之間的遠近距離無法拿捏準確,也就是辨別力差,無法做正確的判斷。
  • 動作不協調或笨拙,就是常表現笨手笨腳的,如丟球、踢球有困難,不會騎三輪腳踏車等。
  • 小肌肉動作協調不佳,如不會使用剪刀、不會穿脫衣服、扣釦子。
  • 注意力短暫,很容易分心。
  • 聽力正常,卻常常有聽沒有到,無法注意周遭的事。
  • 容易興奮,情緒不穩定,轉變快速。
  • 常有打人、推人的行為。
  • 不喜歡別人碰到或觸摸他。
  • 過分喜歡碰觸各種東西。
  • 活動量過多,爬上爬下,蹦蹦跳跳,幾乎一刻也不停,有用不完的精力,就是因其感觸覺不夠敏銳,常需大量的刺激,才能使身體的運動覺獲到滿足。
  • 活動量過小,動作遲緩。
  • 常會頭暈,怕爬高或被高舉。
  • 特別喜歡旋轉或搖晃的遊戲活動而不會感到頭暈。
  • 語言能力有問題,如兩三歲以後才會說話或口齒不清,就是觸感不足,形成聽覺分辨能力不佳,使發音器官的小肌肉操作不良。
  • 智力正常,但在閱讀(如唸書常會漏掉字)、寫字(如左右相反,抄寫時遺漏字句)、或數學的計算(69看成96)發生錯誤等障礙,或不會分辨相似的圖形,不會玩拼圖(視覺焦距的統合的問題,如嬰幼兒其缺乏爬行頸部運動不足,影響了視覺肌肉和視覺神經不成熟,使眼睛在閱讀時容易酸累;眼皮牽動眼球穩定移動能力不夠,導致閱讀時跳字跳行,算術計算錯誤,手眼協調不良,寫字歪歪扭扭,寫的字左右相反,或會遺漏字句等)。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1. 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物、有吸菸、喝酒的習慣等。
  2. 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汙染—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3. 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4. 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如育幼院的孤兒缺乏擁抱、愛撫、探索的機會。

-哈樓恆河猴的實驗—幼猴對鐵絲及布紮母猴的不同反應。

-現代雙薪家庭多,嬰幼兒托育的環境不佳,如活動空間太小,保母怕吵、

怕危險、怕孩子弄的髒亂、或有些年紀較大的保母或祖父母,自己不愛

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或是有不正確的

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或是過分保護,不讓孩

子自己有學習、練習的機會,也易樣成依賴的心理。

 

在家中可進行的活動

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係,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1. 室內活動:
  1.  
    1. 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2. 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3. 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4. 利用換尿布的時候,幫他手腳做作屈伸的運動。
    5. 揹他,練習平衡。
    6. 給予爬行、鑽洞等探索的機會,鍛鍊腰和手的力量。
    7. 和他玩抓癢的遊戲。
    8. 洗澡後用毛巾擦乾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9. 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裡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10. 陪他玩積木。
  1. 戶外活動:
  1.  
    1. 玩水、玩沙。
    2. 在草地、或較柔軟的PU跑道上跑、跳、滾、翻觔斗、玩球。
    3. 盪鞦韆、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4. 騎三輪腳踏車。
    5. 多爬樓梯,少乘電梯。

上述活動可促進兒童神經肌肉和骨骼的成長外,還能增加肌肉關節的運動覺,建立自我身體的形象,和認識生活的環境。此外,操作蒙特梭利感官教具,在家進行一些遊戲活動,也可做為強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平衡感等感覺的訓練。

 

寫字前的準備

許多家長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會寫字,卻不知道寫字這項能力牽涉到許多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如視知覺分辨,頸部、手臂、手指、手眼等的協調,若是之前未有良好的發展,學習的過程是相當困難且充滿挫折的,而之前的預備從嬰兒期就應該開始了。

  1. 嬰兒在清醒時多讓她俯臥(趴著),增加頸部肌肉張力,並安置轉動玩具在床的上方四周,吸引嬰兒觀看,並學會靈活的運轉眼球。
  2. 多提供爬行的機會,發展孩子的觸覺及運動系統,並準備爬行空間(舖上軟墊、將爬行空間擴大,或將地板擦乾淨),將易摔破或倒的物品移開。
  3. 多讓孩子做有助於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如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做旋轉木馬等,以幫助全身肌肉張力正常化。因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無力,寫字也較有困難。
  4. 讓孩子多做用雙手、雙腳的活動,如唱遊、揉搓黏土、騎腳踏車、玩組合玩具、沙堆、繪畫、跳繩、及跳床等,以增進身體雙側的整合能力。
  5. 鼓勵孩子玩操作性玩具,如玩敲打玩具,讓孩子自然發現自己那一手操作起來比較自如,而固定使用較靈活的那隻手為優勢(慣用)手。
  6. 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由日常生活中了解那一隻手是右手、以及右眼、右耳、右腳在哪兒,等認識了右邊的肢體和器官後,再進一步建立左手、左眼、左耳、左腳的方向觀念。
  7. 讓孩子用手去指圖片上的上、下、左、右,認清楚之後,再將圖片以十字畫成四等分,讓孩子學習右上方、右下方、左上方、左下方等位置、方向觀念,運用到活動中的人、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8. 在家中牆壁上舖大白紙,讓孩子握著彩色筆或水彩筆、毛筆、油漆刷,在上面隨意塗鴉,使手臂能自由活動,並增加手眼協調。
  9. 當孩子手眼協調,並開始握筆在圖畫紙上畫圖時,應指導孩子以正確的姿勢握筆。
  10. 指導孩子模仿畫直線、橫線、數字、三角形及正方形等幾何圖形,並學習辨識簡單的符號。
  11. 孩子開始模仿寫字時,應注意筆順是否正確。筆順的一般原則是由上而下,由左至右。

 

 

了解他、愛護他、幫助他

對感覺統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即可幫助家長、老師了解孩子的行為因何異常?學習為何困難?情緒為什麼不穩定?知道他們表現不佳不是故意不聽話,搗蛋,也不是智商有問題,而是受到一些生理、環境因素影響他們行諸於外的各項表現。

目前我們對『統合』的過程尚無法進行控制,人為的努力只限於在『感覺』的部份。因此在孩子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從生活環境中提供足夠質與量的感覺訊息,統合作用自然會產生,因為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功能是無時、無地,一直都在進行當中。

在尋求療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積極參予相關的諮商討論,以同理心體會孩子在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不適,同時還要經常反省管教子女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學習有效教導孩子的策略,及早的診治,才能改變孩子現在及未來的生活品質。

另外,不要對子女有過高的期望,或要其按照成人的期望來學習。例如年幼時就利用其良好的記憶力,背誦一大推「唐詩」、「三字經」、「論語」、「九九乘法表」等,美其名是提昇語言能力、計算能力,雖然也能產生一些令家長滿意的效果,達到原先的期望,但人為的干涉可能也同時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例如學習動機的喪失、自動自發學習能力的缺乏等。再者,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是一種內在的成長驅力(如學走路、學說話),要以感覺統合為基礎,需透過身體的操作,感覺經驗的累積及嚐試錯誤、不斷修正的過程,才能使腦部和身體各部有良好的協調、互動關係,並具有掌控環境的能力。

尋求協助或治療的機構:各大型醫院的復建科、神經科、兒童心智科、或感覺統合早期療育中心等。

做感覺統合的評估項目(問卷或施測)—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嗅覺、身體姿勢、動作、活動量、情緒、社會能力等。

此外,家長若能閱讀一些相關的文章與書籍,相信對兒童感覺統合的發展能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但是感覺統合牽涉到生裡發展的因素,在書店或圖書館若要找相關的書籍或雜誌時最好先了解作者背景,是否具有醫師、復建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或相關專長的身分,若是,則其所提供的訊息可信度才較高。

若有疑問,或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失調的情形,除了閱讀這些資料外,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確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在國小附幼就讀的幼稚園小朋友,若有以上的問題還可由老師就近尋求學校輔導室接受輔導或推薦就醫,可使父母安心,亦可幫助孩子早做治療,早日回歸正常的成長之路。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是轉貼文章 來源不清楚了 若有侵權請告知 謝謝

# 身高是誰的遺傳大?——父母各占一半

在營養狀況下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的手裡,父母的遺傳是決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為決定身高的因素35% 自父親,35%來自母親。
假若父母雙方個頭不高,那就要靠寶寶後天那30%的努力了。

# 智力是誰的遺傳大?——媽媽
智力有一定的遺傳性,同時受到環境、營養、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
據科學家評估,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占50%-60%,就遺傳而言,媽媽聰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聰明,如果是個男孩子,就會更聰明。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
女性有2個X染色體,男性只有1個,所以媽媽的智力在遺傳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為證明此點,我們首先來復習下高中生物知識:
男寶寶和女寶寶是怎樣來的?
男生是XY,X (卵)是來自母親,Y(精子)是來自父親。
女生是XX,X (卵)是來自母親,X(精子)是來自父親。
所以生男生女 都是 先生的錯,不要怪罪媽媽的肚皮不爭氣。

請注意:
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
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會呈現自然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鐘狀,中間最多,兩邊較少。

然後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布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
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1. 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看他媽媽就知道了。
可是,你又要怎麼判斷一個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
想不出簡便的方法...。
2. 然後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1/2;生女孩的機率=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於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於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 1/2
所以說母親跟父親對於下一代智商的影響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1/2 + 1/2*1/2 : 0*1/2 + 1/2*1/2= 0.75 : 0.25 = 3 : 1= 母: 父

所以說,如果你:

1. 是男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
你千萬要娶一個聰明的女生來。
這樣你小孩翻盤的機率還有七成五,人生還是充滿了希望。 
2. 是女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
因為,你翻人家盤的機率有七成五...。
啊,我不能再說了.......。
總之,最近天氣不錯,出去走走。

3. 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聰明的時候,則,他父親很聰明的機率是 0% 
(應該說,就算他父親很聰明,也對他是沒有影響的),可是他母親很聰明的機率是100%。

所以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
反之,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笨的時候,沒錯,他通常會很有錢,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為了不讓人類滅亡,所以他會讓很笨的人很有錢,這樣他才能娶到聰明的女生。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天下網站十大生活成語測驗

下文摘錄自天下雜誌數位閱讀網

東吳大學教授張曼娟形容:
「現在中文系大一學生,是十年前非中文系大一的程度;
非中文系大一生的程度,只有十年前國中生的程度……,
我們的未來世界就是由這些人營造,想到怎麼不憂慮?」                      

天下網站特別精選10個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語,
幫助你和同事、朋友溝通時,避免錯用而貽笑大方。
現在就一起來測測看,你的成語能力有多少?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下列文章,再回想對照近來教到的學生,
收書包、繳作業的表現和課業表現還真是息息相關啊

下文摘自《教出組織力─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成功技巧》一書‧久周出版
==================================================
要教出有組織力的孩子,你必須先知道怎樣才是有組織力的學生。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就是:有組織能力的學生,在需要時可以找到他需要的東西。

更具體的來說,懂得組織管理的學生:
●書包裡不會帶著全部的東西;
●能夠判斷完成當天功課所需要用的課本、文具、練習卷,並帶回家;
●上課時能夠找到已做完的作業,而且能及時繳交;
●讀書有效率,因為他知道什麼時候要考試,會空出足夠的時間溫習,也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尋找筆記和講義上。

缺乏組織力的學生:
●經常弄丟講義、筆記等各種紙張;
●作業常來不及交,或根本沒交;
●書包裡滿滿都是皺巴巴的紙張和無關的物品;
●不會把需要花一段時間來做的作業分期完成,而且會錯過期限;
●什麼事情都是拖到最後一分鐘;
●常會驚慌失措地找東西,夜深了才十萬火急地求助,或是因為充滿焦慮而崩潰,讓家裡不得安寧。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學跨國測驗AMC8》家長為何這麼瘋?
 

                                               【聯合晚報╱記者姜穎╱台北報導】

 英文檢定不夠看,數學分級能力測驗正熱門。2008年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AMC8今天舉行,在台灣吸引9千多人報考。有家長表示,AMC可讓國中 生為基測「暖身」,瞭解自己數學的強弱項;也有國中數學老師認為,台灣學生普遍數理能力佳,透過全球排名可建立自信心。但也有家長和數學老師認為,AMC 成為補習班招攬學生的工具,也質疑600元報名費太貴,根本是「商業行為」。

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今天舉行,共分成AMC8、AMC10、AMC12三個等級,今天舉行的是AMC8的測驗,共吸引9千多人報名,學生參與測驗後,成績會與全球22個國家、15 萬名參與者一同排名。

達人女中數學老師謝新傳十分鼓勵學生參與,今天還陪同應試。謝新傳表示,AMC可讓學生在基測前瞭解自己的數學程度,又可以練習作答選擇題,算是基測暖身 賽。此外,謝新傳特別鼓勵成績好的學生參與,因為台灣學生數理能力普遍優異,常「痛宰」其他國家學生,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參與測驗可提升學生自信心

王姓家長也盛讚AMC考試,除了會寄發印刷精美的通過成績單外,還會依學生表現,解說考生數學的強弱項及未來學習建議。對家長而言,可藉以了解孩子的數學實力,對如何加強數學也有助益;因此這兩年報考人數才會明顯增加。

但也有家長不以為然,家有國中生的陳爸爸就說,他兒子今天跟著同學去參加考試。但在他看來,這類考試已變成補習班招徠學生、標榜教學成果的工具。甚至有補習班對通過AMC考試的學生,發給高額獎金,甚至比補習費還高。不少學生就是衝著補習班祭出的獎金去考試。

也有數學老師則質疑,40分鐘的考試卻要收費600元,金額實在有點高,不像是辦教育,而是「商業行為」。              

liuyij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